投手受傷 :現在投手比以前更容易受傷?投越快跟變化越大是好事嗎?(上)

投手受傷 ,一直是美國職棒大聯盟關注的問題,官方也於2024年12月17日發布了一份62頁的年度研究報告探討投球傷病問題。受訪者包括前職棒投手、外科醫生、肌力體能訓練師、球團投手發展部門人員、生物力學專家、大學及職業球隊教練。聯盟認為現今投手更追求球速跟品質,使得比賽中及休賽季更頻繁得高強度訓練導致受傷。以下文章將以這份報告為主題,延伸更多面向來探討投手長期訓練及適時調整。

投手受傷 休賽季提早開機訓練

「你在十二月末和一月進行全力的投球訓練,通常這樣的訓練要等到二月末才會開始。整體的投球量和強度大幅增加。如果投手進入團體訓練時的速度比去年投球時高很多,我們會特別注意他們投球的量。我們會減少他們投的球數。這是由醫療團隊來決定。當球隊看到速度上升時,他們會互相擊掌慶祝,但我真的很擔心那些球員。」- 大聯盟體能教練 

「以前的賽季間歇期比較長,球員們不會去訓練中心。那些不太受重視的球員會重訓和傳接球,最早也要等到十二月中才開始高強度的投球。你不想讓肌肉放鬆,你想保持張力。但現在,當滑社群媒體時,你會看到球員們在第三方訓練機構投球。這是以前沒有的。」– 大聯盟體能教練

在競爭殘酷得職業賽場上人人不敢鬆懈,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使得休賽季變得非常重要。許多球員選擇在春訓前提早開機,在訓練中心加強身體素質及投球內容。運科重訓普遍、訓練爆發力增強、身體素質的觀念跟過往傳統棒球訓練截然不同。數名訓練員及球團投手發展部人士也討論到,熱身丟加重球的重力加速度會造成手肘更多壓力,不過現今投手為了追求更快的球速、更大的位移而在身體狀態未完全休復下特訓,這也被認為是增加受傷疲勞的原因之一。

投手受傷
(圖說:顯示二月春訓到季末每個月投手受傷比率,紅線為手肘受傷、藍線為其他部位受傷。圖片來源:MLB official pitching injuries report)

「關於『為什麼休賽季現在變得危險』的這種困惑對我來說,休賽季對職業球員來說是一種奢侈。休賽季可以用來為下個賽季做準備,並且變得更好。你有7到8個月的賽季時間,然後可以有一段時間來休息和減輕負荷。接著,你有12週的時間來逐步強化自己,使自己在下個賽季能夠更強大、更耐用。問題在於球員們沒有適當的休息期,反而做了很多高強度的投球訓練,沒有有效管理導致不必要地讓手臂受到衝擊。」- 獨立聯盟發展教練

「所有的加重球訓練都是一個大問題,我們發現使用加重球的人受傷率更高。是球本身引發的傷病嗎?我不太確定。我們總是看到一些球員會突然提升他們的球速,而這些人總是會撕裂他們的UCL(肘部內側韌帶)。這些人投得太快,超出了他們身體能承受的範圍。他們的工作就是讓對方出局,而他們的受傷風險-表現壓倒一切。我不太知道該怎麼阻止這種情況。」- 骨科醫生 

「我不相信加重球(plyo balls)是直接促進球速的因素。我認為它們是為了健康、改變投球動作、讓手臂處於更健康的位置,並幫助你處於一個更健康的狀態。它是一個很好的啟動工具,可以用於其他目的。這些訓練可以幫助球員穩定他們想要的投球位置,並且他們可以在牆前練習展開臀部和胸椎的靈活性。這些是我們在加重球計劃中追求的目標。要投得更快,你必須能夠在你的運動模式中擁有足夠的活動範圍,才能投得更快。」- 大聯盟投手教練

雖然沒有100%準確研究顯示丟加重球或較有重量的藥球會傷害手臂,但假如姿勢只靠上半身丟、過於出力的情況下還是會傷到手,畢竟訓練強度會直接影響整體疲勞感。數據顯示,春訓到季初是投手受傷的高峰期,不外乎是強度未完全提升、慢熱投球負擔大。

為什麼投手投的局數越短,但手受傷的人數越多呢?筆者認爲現今運科訓練輔助下突破個人球速已不成問題,但在追求球速的同時身體真的完全負荷得了嗎?儘管大聯盟投手分工明確的情況下,已經很少看到先發投手吃超過6局,或面對到第三輪打線,但投手傷病開刀機率上升反而成為了有趣的議題。

投手受傷 球速上升 手肘負荷過大

每年大聯盟平均球速越來越快,生物力學專家針對「投手揮臂時,手肘內外旋負擔」有一套見解。過往先發投手至少要吃下5局,他們會依照打者強度而做配速,藉此來調整自己的體力從而投得長久。運科未普及的世代下難以出現像現在動輒100mph的火球,過往投手受傷率平均也不像近三年來得高。大聯盟直球使用率下降,更主要追求使用伸卡、卡特這種速度跟直球一樣快,且更多位移的球種來面對打者。

投手受傷
(圖說:平均球速逐年提升。圖片來源:MLB official pitching injuries report。)

「當你看肩膀時,你會看到更多的闊背肌、大圓肌、肩胛下肌和囊袋的傷害,在過去5年裡我看到的比前25年還多。我覺得這是真的。我沒有數據,但在我的行業中,我們也許錯過了診斷,但MRI已經存在很長時間,而我們之前並沒有看到這些傷病。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在外旋到內旋的轉換過程中,承受著最大的壓力。囊袋正處於最大且劇烈的拉伸狀態,而這些肌肉正是試圖保護囊袋的肌肉。我不是開玩笑,20年來,我認為我從沒見過超過1或2例。在過去5年裡,這些肌肉都為投球動作的特定部分協調運作。現在,我每年在26人名單中至少就看到幾例。」- 骨科醫生

報告中有許多訪談針對投手訓練、身體機制方面進行研究跟討論,骨科醫生提到許多極少數受傷的部位在現今反而成為常態。筆者認為跟投手追求每顆速球8、9分力丟,加上變化球為了速度跟更多位移,使得投手比以往更多手肘翻轉,或是出手角度導致特定部位發炎或扭、拉傷等有關。

投手受傷
(圖說:UCL韌帶重建修復手術逐年百分比圖。圖片來源:MLB official pitching injuries report。)

「球員對於TJ手術有著極大的信心,他們願意犧牲自己的肘部,因為知道如果肘部受傷,他們可以修復。順帶一提,現在有了新手術方式,告訴他們透過這種內部支架技術,他們能在一半的時間內康復,而這對投手們對受傷的看法沒有幫助。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接受手術中有20%的人無法復出。他們認為這是值得的,這是我成為精英投手必須做的事,那就是每次投球都投100英里每小時,或者每次都投得盡可能快,然後冒險,如果受傷了,我就去修復。」- 骨科醫生 

多虧現代醫學發展健全,受傷不再是多麼恐怖的意外。在大小聯盟球隊都會配置完善的物理治療師、防護員、長期合作的醫療機構,以確保選手得到完善的保養跟修復。甚至受傷就等於進場維修順勢更新身體狀況的觀念,更是流傳在職業球員中。從多數訪談者口中可以感受到前所未見的思考概念。

投手受傷  訓練的內容也有影響手肘受傷風險嗎?

「過去投手們會進行耐力跑步訓練,而現在是在做短時間爆發、衝刺型的訓練,這已經改變整體訓練。無氧訓練是可以的,我總是告訴大家這樣的訓練沒問題,但你需要有一個有氧能力的基礎才能做到這點。在開始這種訓練之前,你必須擁有足夠的耐力、有氧能力,這樣心臟和肺部才能承受。這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我們做了太多重訓、短時間爆發力的訓練,我認為這就是我們錯誤的地方。」- 大聯盟運動員訓練師

很少看到大聯盟春訓會有長跑訓練項目,許多旅美的台灣小將也指出美國體能訓練上相對比台灣輕鬆許多。筆者也認為美國訓練上強調品質跟重訓、敏捷、短衝等是非常有效。比起長跑跟外野標竿來回跑有用許多,當筆者是選手時也最討厭長跑,可能影像爆發力狀態或無效排除乳酸堆積。

有訓練師認為沒有基本心肺耐力體能,光只練短時間爆發力和重訓除了效果不佳,身體在極限跟疲勞下反而更容易受傷。棒球從投球甩臂、揮棒動作、壘上衝刺、快速轉傳等都是需要極佳爆發力。每個人能承受的訓練量大不相同,但基本體能跟不同層級強度的聯盟也有落差。唯一能做的只有聊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有效訓練,把可控的因素提升到最佳。

儘管專家們普遍認為,目前對於追求球速位移、用更大力量在投球是導致投手受傷的主要原因,但某些專家和利益相關者指出了一些其他因素,而這些因素也需要繼續研究,包括未能適當地準備小聯盟球員面對大聯盟的比賽強度、各個球員過去傷病史、為了提高比賽節奏 (Pitch clock) 而改變的比賽規則、投手比賽日對球的掌握度、COVID-19大流行的持久影響,以及球隊組織動態和人員異動。

保羅作家的觀點

投手一直都是高風險且需求一直都很高的位置,同時對球團來說也是即時性的消耗品。大聯盟自由市場上一號先發投手價值遠高於其他野手,因稀缺性跟長年穩定的投手相對局數勝場貢獻,能更直接影響整支球隊。

藉由聯盟公開官方報告可以讓更多人關注此議題,局數縮短、球數控制等策略看似保護投手,但還有許多因素使得投手手肘受傷率持續提高。手肘不舒服或陣痛很常無預警發生,或許跟投球姿勢、握球、重訓或體能中受到傷有關。訓練內容、醫療技術、營養攝取跟心理狀況都會影想選手每天狀態,尤其是職棒長久賽季。網路資訊容易取得,現今選手跟教練更有完善知識在各個專業上,加上球團重視專業人士培養,10年前誰能想到生物力學博士、心理學專業、工程師、分析師等非棒球背景人士能在職業運動中有著絕對的影響力。

臺灣依舊對於投手傷病數據研究等欠缺資料跟公開討論接受度較封閉,筆者期許自媒體當道、運科發展熱潮也能帶動整體運動數據分析普及化,而不是聯盟紙上談兵、球團不願意花錢投資儀器跟人才。

參考資料

更多資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