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軌效應 (Pitch Tunneling)是真的有效嗎?共軌真的比較難打嗎?

共軌效應 ,或稱投球隧道/軌跡(英:Pitch Tunneling),是真實存在的嗎?共軌這件事真的會讓球變的更難打嗎?要怎麼做才能讓球共軌呢?共軌效應比想像中的更困難,但也更強大!今天就來聊聊什麼是共軌效應吧!

共軌效應 是什麼?

共軌效應指的其實是棒球從投手投出球到捕手接球點中間,在打者視角中看起來重疊的部分,而困難的是不同球種之間,還能有投球軌跡重疊的部分。

簡單一點來說,可以試想一下兩顆不同球種的球,例如直球與曲球,在同一時間同一個出手點被投出去時,重疊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共軌。共軌的時間越長,打者判斷的時間越少,揮棒落空的機會也就越大。

共軌效應
(圖說:揮棒決策過程與共軌示意圖。圖片來源:追勵官方。)

說到這邊也需要先暫停一下,我們先稍微拆分一下為什麼判斷時間越少越不利於打者。首先,棒球從投手手上被丟出手到打者揮擊中球或是捕手接捕到球的時間,大約0.4秒(s),也就是約400毫秒(ms)的時間。

共軌效應
(圖說:揮棒決策過程與秒數之關聯圖。圖片來源:追勵官方。)

人腦反應的時間大約需要0.08-0.10秒(大腦下達指令到身體做出動作),也就是說僅剩下0.3秒是真的可以看見球的時間。而決策完畢後需要進行揮棒擊球的動作,當然揮擊速度越快,能思考的時間就更長一些。揮棒速度以大約160豪秒來算,也就是說,決定是否揮棒的時間只剩下140毫秒。

而這140毫秒中間如果被共軌效應涵蓋住,那麼基本上就更難判斷來球可能的移動軌跡了。選手如果知道來球的球路,就能在確認位置與習慣位移距離後精準的揮擊球。不過當不知道來球的球種時,只能依照經驗去「猜測」或是「設定」來球的球種,就此來去判斷。

因為球會根據不同的球種產生不一樣的位移,因此若無法在判斷是否揮棒的區塊中判斷出球路或是變化,就會很難擊中球。

共軌效應 很難嗎?

剛剛都是側面的來看共軌視角,但這能討論的就有限,所以我們換一個視角來看。假設有這些常見的球種在武器庫中,那就會有這些可能的位移方向。

共軌效應
(圖說:投球軌跡圖。圖片來源:追勵官方。)

從這張圖也可以看到,時常有人會問說,下一顆想練哪一種變化球,其實也可以從這樣的方式去判斷。例如已經有一顆往左邊位移的球種,那或許可以考慮練一顆往右邊位移的變化球。這樣當共軌效應產生時,就能更好的混淆打者。

當然,共軌效應並不只是球路變化而已,甚至還說不上是共軌效應的範疇。大部分人討論的共軌還是從出手的瞬間點就開始共軌,這也意味著不論是直球、曲球、滑球或是任何的變化球,出手放球點必須要相當一致。

熟悉投球的人都知道,不同的變化球可能會需要用到手腕的旋轉、小臂的轉動等細微的差異,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保證出手的位置相同。因此其實要談論共軌效應,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從固定投球動作就開始。

這動作中包含了:

啟動的步伐
節奏
跨步距離
跨步方向
速度(身體上的速度)
強度(用力的程度)
結束動作(球離開手之後的動作)
投手板上的站位

而固定這些,需要不斷練習使其成為肌肉記憶,並且也需要有專業的人與器材在一旁協助調整,才能更正確的穩定投球姿勢。而這樣相同的姿勢投出的球,只能等到球「真的」發生變化時才能判斷出來。

這裡也可以看看山本由伸的這部共軌影片。

共軌效應 真的有效嗎?

雖然上面提到了共軌效應的難點以及可能對打者帶來的困難之處,但目前並沒有任何數據顯示共軌效應與打者的擊球表現有正相關。就如同上面所提及的,共軌效應需要有相同的出手點,但對於打者來說,絕大部分的人在不透過儀器的輔助下,基本上無法分辨出出手角度是否真的偏差,當然如果偏差得太大還是有可能,但專業訓練的投手不太會有太大幅度的改變。

另一個疑點是,如果投球動作一模一樣,放球點也一模一樣,那麼球又怎麼會有高低、內外的差異呢?所以其實每一球在投出的瞬間都會有些微的差距,因此出現所謂的共軌效應,更多時候是跨球、跨局、跨場才更有機會出現所謂的共軌效性。

而共軌效應之所以被認為有用的原因點在於會不知道球如何變動,讓人以為是其他球種,進而設定錯誤導致揮棒落空或擊出無效的球。但只要讓球的變化時間點延後,或許就能達成這樣的目的。

也就是說,在沒有共軌的情況下,投出任何一種球都有各種移動的方式(取決於你有多少球種),對於與上一球重疊與否,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性。

要達成「讓打者認為這球並非這個球種」的這個目的,只需要讓球更晚改變移動方向,就能夠達成這個目的,不太需要特別強調「共軌」這件事的重要性。

因此共軌效應更多是來自心理上或是身體上的一種感覺,會讓人覺得「這顆球剛剛是好球,所以我一定要打。」或是「這顆看起來跟剛剛一樣的球,一定也是壞球。」的感覺。

小結

共軌效應真的有效嗎?目前我們認為還是一個問號,需要更多的觀察與測量,但是究竟要如何測量、計算,也是挑戰,而計算結果又要如何證明這會對打者造成何種影響,這些都是問號。

許多人討論,共軌效應佳更容易三振打者,但變化球的位移軌跡夠噁心、變化的時間夠慢(慢到已經揮棒了球才改變)、或是球的質量本身就夠好,那其實就不太需要所謂的共軌效應。你對於共軌效應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參考資料

更多資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