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策略 :不斷創新的投捕配球策略

高球策略 ?『把球壓低、球高起來就完了』這句話在學生棒球中幾乎是天天聽到的,也早已淺移默化進到許多選手腦海中,怎麼可能要丟高球?球壓不下來亂飄代表投手狀況真的不佳嗎?為什麼美國從2020年開始,越來越多投手用高角度直球作為主要配球?讓我們從兩位以直球投高為主的球員及自身選手經驗聊聊配球策略優勢吧!

高球策略 今永昇太

高球策略
(圖說:今永昇太投球數據。圖片來源:Baseball Savant。)

『投球哲學家』芝加哥小熊隊的日籍投手今永昇太在記者會的發言總是讓人對他有新的認知,好學且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個性也使今永 2024 第一年在 MLB 就繳出超乎眾人開季前的絕佳表現,15勝3敗、防禦率2.91以及吃下173.1局成為小熊隊最穩定的先發投手。

與過往效力於日職橫濱DeNa海灣之星的配球策略不同,小熊隊的投手發展部門要求今永將直球往高處投,利用放球點與優於聯盟平均的直球轉速製造更多球威。根據 baseball savant 網站顯示,今永的直球為主要球種(使用率52%)Red zone 最多落在好球帶上緣,以下擴散圖表為直球整年分布圖。

高球策略
(圖說:今永昇太球種相關數據。圖片來源:Baseball Savant。)

今永屬於飛球型的投手,優點是打者容易擊出無效內野飛球出局,但有更高的風險被打全壘打,雖然直球球速 90-94mph 在大聯盟不算快,但平均轉速2432rpm高出聯盟先發投手2259 rpm,加上直球通過本壘板的上竄尾勁製造大量追打形成品質不好、容易出局的球。今永的直球會向右打外側移動10英寸,並下沉14英寸,聯盟平均的橫向變化為8英寸,下沉16英寸。

28.3%揮空率則高於聯盟平均的24.9%,根據baseball savant 數據顯示99為該球員數據優於聯盟其他99%球員,屬於聯盟頂尖水準。97th 追打率和優異的控球是今永能用直球壓制大聯盟打者的主因。

高球策略 Alex Vesia

高球策略
(圖說:Alex Vesia投球數據。圖片來源:Baseball Savant。)

Alex Vesia 是洛杉磯道奇近年來引以為重的牛棚左投之一,2024球季更是投出防禦率1.76、每局被上壘率僅有0.99。投直球的策略跟今永一樣都投在高角度,而且球速都沒有到非常快的情況下,反而利用直球的垂直位移跟轉速(2399 rpm)讓打者難掌握進壘點攻擊。

Vesia 2024年上場雖然時常控球東一顆西一顆,但球威和位移讓他可以大膽攻擊好球帶、66.1局投出87次三振、預期被打擊率.157、高揮空跟 35% Hard hit rate 使得 Vesia 不容易被擊出較強勁、容易形成安打的球。另一個使 Vesia 具有威脅性的改變是出手角度,從原本54度調整到61度高壓式投球(聯盟第二角度高投手)、帶有點藏球的繞臂使得打者難判斷球出手時機。

Hard-Hit rate
(圖說:Alex Vesia球種相關數據。圖片來源:Baseball Savant。)

根據除了以上兩位以直球尾勁作為主要攻擊的投手之外,大多數高壓、球速快的投手也偏向往高角度好球帶塞,聯盟較明顯把直球投高的投手像是 Gerrit Cole, Tyler Glasnow, Logan Gilbert, Garrett Crochet 跟山本由伸都是出手點在4分之3斜肩到高壓投球之間。

沒有運科儀器下,要如何知道高球策略有效

配球在棒球裡沒有絕對答案,只有適不適合。每局甚至面對不同類型打者,也都要即時做出改變。傳統教練或隊友提醒把球壓低是為了避免太甜的球出現,尤其是偏好球帶中間、打者容易掌握擊球點的位置。

低球打了較大機率形成滾地球,但不同打者揮棒軌跡不同下,配球策略也大不相同。例如追求仰角的長打者,他們揮擊高球反而會變成切到球下緣形成飛球。假如不知道球速、轉速、放球點角度或球種使用率等情況下,『感受』變得相對重要。

隊友可以在平常練習或比賽中觀察自家投手,或在投打對戰後給予主觀感受,例如:『今天球很會跑』、『球進手套前會往上衝』、『球很重不好打』、『投手會藏球不好判斷』等等溝通來知道當日應對策略要如何設定。

Hard-Hit rate
(圖說:直球垂直位移角度與揮空率(左)和重擊率(右)之比較。圖片來源:MLB。)

根據MLB大聯盟去年賽季統計,直球垂直位移角度越高的投手,揮空率和Hard-Hit rate 越低。Hard-Hit rate為打者擊球初速(Exist velocity)高於95mph的擊球所佔比,越高代表該名投手越常被擊出強勁的球。

為什麼是 95 英里每小時?因為正如下圖所示,這是擊球初速開始「產生影響」的臨界點。換句話說,擊球初速為 40 英里每小時或 70 英里每小時,雖然會影響平均擊球初速,但從結果來看,它們都只是不同類型的弱擊球。而要真正產生有效的進攻表現,擊球初速需要達到 95 英里每小時。當你查看 2018 年 MLB 重擊球(95 英里每小時以上)與弱擊球(95 英里每小時以下)的結果時,就能明顯看出這個數值的重要性。

高球策略
(圖說:擊球初速越高直接影響加權上壘率wOBA。圖片來源:MLB。)

另外,遠投也是非常好觀察直球當日狀況的訓練,從球種的握法、手腕內旋、手指力量運用到球出手,各個細節影響著球的尾勁跟品質。學生棒球中可以讓直球上竄明顯的投手試看看攻高角度好球帶,藉由平常牛棚跟Live BP嘗試,說不定會有更好的成效運用在實戰上。

小結

投任何位置的球都沒有對錯,唯有了解打者習性跟投手特點才能產出有效的配球策略。從投手投出球到本壘板,打者只有不到一秒的反應時間,有時候需要設定攻擊位置或猜球打。在種種因素下球的高度變得非常重要,像是先投一顆高球後再配一顆垂直下墜的曲球來引誘打者揮棒,也是所謂的共軌效應產生視覺上的差異。

但我們已經在MLB看到許多把直球投高的投手們,無論球慢球快,利用轉速跟上竄作為武器有效壓制打者。再回來看到台灣職棒或三級大多數的捕手還是以球壓低為主的想法,但學習不同聯盟的配球或多觀察運科儀器所給的資料,再納入配球中或許會有不同的發現。棒球好玩的地方在於沒有絕對的方法,無法預測下一秒的 play ,這也是為什麼筆者非常喜歡研究棒球數據跟球員表現的原因之一。

問題延伸

比起日、韓、台職棒還是以直球為基本配備,大聯盟已經有很多投手將伸卡跟卡特球使用率提高,速度跟直球差不多的情況下來追求更多位移。甚至越來越多投手擁有指叉球,或以指叉握法投變速球等。你覺得未來配球會有什麼變化?什麼球會成為主流或是又有什麼新研發的球種出現,像是滑曲球衍生出來sweeper 橫掃球等。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更多資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