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壘板紀律 :數據的新篇章

本壘板紀律 ,是一個從傳統轉變成新思維的一種數據。簡單來說,就是打者對於好壞球的掌握。棒球迷人的地方在於好的壞球也可能是一種好球,太好的好球也會變成壞球的運動。打者照顧自己的本壘板紀律是應該的,那投手呢?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 本壘板紀律?

傳統上來說,本壘板紀律其實就是常聽到的「好球再打,壞球不要打。」,也就是選好球、打到球的概念。但當然不單單只是這樣而已,好壞球的判斷除了根據每個人的身高而有差異外,球的進壘角度、變化方向、速度等等都會影響到對於好壞球的判斷。除此之外,裁判也會主觀認定好壞球,因此在傳統上而言,本壘板紀律大多是讓球員真的維持好自己設定的好球帶,不要被裁判影響。

而數據上,本壘板紀律有細分成很多個數字,簡單來說,就是計算打者面對的來球當中,有多少好球、揮棒比例、揮空比例、擊中球的比例等等,其中還可以再細分成好球帶以內或以外。大致整理如下:

好球率|Zone%:打者面對來球進入好球帶的比例。

=進好球帶總數÷總投球數

好球率對於打者來說,代表的是投手願意與之對決的勇敢程度。如果單看好球率,35%好球率的打者大機率比50%好球率的打者來的可怕,因為投手可能更不願意將球投進好球帶。

揮棒率|Swing%:打者面對來球揮棒的比例。

=(好球帶內揮棒數+好球帶外揮棒數)÷總投球數

揮棒率代表的是打者的積極程度,通常揮棒率越高,打者越積極。但這需要大數據的累積,如果數據量不夠,很可能只是單純來球很好打或是某些必須出棒的打席。

好球帶內揮棒率|Zone Swing%(Z-Swing%)

=好球帶內揮棒÷進好球帶總數

這項數據算是一種可以判斷打者對於好球帶理解與否的參考數據之一,但並不是好球就一定需要出棒,刁鑽的球路在某些情況放掉也比揮棒好。

好球帶外揮棒率|Out Zone Swing%(O-Swing%)

=好球帶外揮棒÷沒進好球帶總數

這項數據的概念和好球帶內揮棒率大致相同,可以看到打者對於好球帶以外攻擊的程度或是能力。如果好球帶外揮棒率高,除非揮空太多,不然若是能將球擊出,不論是界內界外,都有一定的纏鬥能力和攻擊能力。投手也必須為此將球丟的再更開一點,避免被輕易擊出,也因為明顯的壞球讓捕手偷好球或是主審誤判的機會降低不少。

本壘板紀律
(圖說:本壘板。圖片來源:Pixabay。)

擊球率|Contact%:打者揮棒且擊中球的比率(含界外)。

=[(好球帶內揮棒-好球帶內揮空)+(好球帶外揮棒-好球帶外揮空)]÷(好球帶內揮棒+好球帶外揮棒)

這項數據也很直觀,顧名思義就是揮棒後擊中球的比例。而這對打者來說,代表的是糾纏能力以及破壞能力。擊中球至少代表了不揮空,不揮空就能避免被三振的一些機會。而擊出球哪怕是軟弱的滾地球,也都可能有內野安打或是失誤等等上壘的機會,又或是兩好球後擊出界外能消耗投手的用球數。

好球帶內擊中率|Zone Contact%(Z-Contact%)

=(好球帶內揮棒-好球帶內揮空)÷好球帶內揮棒

這項數據代表的是對好球的攻擊掌握能力,能有效地擊出球,對於投手來說會是很大的壓力。

好球帶外擊中率|Out Zone Contact%(O-Contact%)

=(好球帶外揮棒-好球帶外揮空)÷好球帶外揮棒

而這項數據代表的是破壞能力,能夠將不好打的球揮擊出去,就逼迫投手將球投得更開甚至是丟更多的球。

揮空率|SwStr​%:揮棒落空的比例。 

=揮空數÷總球數

揮空率是揮棒落空的比例,但有趣的是,它並不是揮棒後揮空的比例,而是對上每一顆球揮空的比例。這項數據對於投手來說,似乎更重要一點,後面再來細說吧!

打者為何要照顧 本壘板紀律 ?

看完了密密麻麻的公式,還是不懂為什麼打者需要注意自己的本壘板紀律嗎?那就用簡單的方式來告訴你!

首先,在不揮棒的情況下,慎選好壞球不只可以讓打者有更多不用揮擊就能上壘的空間以外,盲目的揮棒只會贈送出局數而已,要知道,一場九局的比賽也才27個出局數而已,每一個都非常重要。

而在揮棒的情況下,追打壞球絕對不是一個好選擇,壞球之所以壞,就是因為很難打出品質好的球。

再簡單一點來說,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好球帶,好球帶以外的數據先不管,單看好球帶內的揮棒以及擊中球。能在好球的情況下正確揮棒,也就是揮棒率越高,就代表對於經過自己好球帶的球看管有佳,不會被站著三振,也表示對於投手的節奏、球的速度、軌跡的掌握能力都很高。

而能在好球帶內擊中球,更是重要。如果連所謂的「好球」都打不到,那麼對於投手來說會輕鬆不少,因為不用刻意要把球投在邊邊角角,反正好球也打不到。相反的,若好球帶內擊中率高,對於投手來說,會很害怕將球投進好球帶。

投手對於 本壘板紀律 有什麼影響?

對於投手來說,前面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揮空率。揮空率計算的是揮空次數除以總投球數,而不是總揮棒次數。這表示這項數據是考驗投手的球是否具有吸引力之外,也考驗投手是否能讓打者做出無效的揮棒。該數據越高代表球越有吸引力,打者會想出棒,且出棒了還打不到。

另外一個投手也能關注的數據,是好球帶外的擊中率。這裡也要先釐清,壞球除了失投以外,也包含了引誘球或是吊球。如果是引誘球的情況,肯定不希望被打好,甚至不希望被打到。所以審視引誘球的擊中率,可以判斷引誘球的品質。畢竟投手不是只有好球才是好球,好的壞球也是很好的武器。

選手應該怎麼做?

不論任何數據,在比賽中選手追求的都是結果,而不是數據多漂亮。偶而會遇到好球帶跟你想像不同的主審,所以還是要提醒選手,數據重要,但真正的表現才是最重要的。遇到好球帶過大的情況,還是一樣要設定「自己」的好球帶,選好球和有策略的揮棒,才是最該關注的。數據是一個預測以及檢討的工具,但最重要的還是比賽時的表現。

總結來說,不只還是要像開頭說的:「好球再打,壞球不要打。」,更要去追求每一次揮棒的表現。

小結

本壘板紀律是一個許多數據的集合,也有人在討論是否該給每一個細項一個加權分數,再讓本壘板紀律成為一個帶有完整數字、可以被比較的數據。當然這點見仁見智,畢竟每個棒次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人的攻擊模式、技巧也有差異,某一項突出的成績都應該被注意。不過這種集合多項數據共同討論的模式,我們也希望未來可以更多,畢竟要用單一數據來去判斷一個選手在某方面的好壞還是太困難了,需要更多數據互相交叉比對才能更客觀的去評斷。對於本壘板紀律,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參考資料

更多資訊

分享你的喜愛
追勵Jlead
追勵Jlead

我們也曾經渴望學習,所以更懂你的渴望。
也因此,我們想「把重要的,給想要的。」

因為我們始終相信,
「興趣是打破框架的原動力!」

文章: 10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