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球探、情蒐,甚至是教練,肯定都會有需要觀察選手的時候。究竟 數據派 和感覺派到底有什麼差異?大量數據支持的選手就一定更適合上場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種派別究竟有什麼優劣,以及到底應該相信哪一種才是最好的吧!
數據派 vs感覺派:數據派
數據派 講求的就是數據面,除了是長時間追蹤下的大量數據,像是打擊三圍、防守數據、投球表現等等之外,更隨著新科技的出現,有更多值得關注的數據。其中,近幾年最流行的就是擊球初速、擊球仰角;或是投手的轉速、進壘表現等等。
然而,數據本身是由大量樣本所推算出的結果,而且數據是冰冷的,它不會考慮選手的心情或身體狀況。雖然也因為它的客觀才讓數據變得更有意義,不過選手終究是人,肯定會有高低起伏的時候。的確,有跟著延伸的可能近十場比賽數據、近十五場比賽數據,但這件事本身就和蒐集大量樣本的本質有所違背。
一定有人會問:「對啊,數據本來就是看一個選手的生涯表現,所以很合理啊?」但如果考量到球探、情蒐、以及教練的角度,那情況就不同了。一個打了十年且生涯打擊率.300,和一個打了兩年且生涯打擊率.300的選手,你會更信任誰呢?
數據派vs感覺派:感覺派
感覺派就是一個相反的例子,這不只不夠客觀,還非常考慮「看」的人的經驗。因為感覺派就是親自去現場感受一個選手的比賽氛圍,不只是球技,更多是對決時的壓迫感、對於外在變因時的穩定度、面對各種狀況時腦筋是否能夠靈活運轉⋯⋯等等。
甚至有些感覺派的球探、情蒐及教練,會去了解一個選手的生活,認識他的交友圈、生活環境、興趣愛好、個性等等,而這些種種,都是在數據上看不到的。但要將一位表現平平,但「感覺」未來性十足的選手推薦給球團高層,可能非常容易被駁回,或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溝通。
有未來性到底是看數據還是看感覺?其實這永遠說不準,畢竟只要一場意外,任何人的生涯都可能結束。數據夠客觀也能夠推算,但看不透一個人的個性;感覺可以親自去體驗,但無法把它量化。
小結
不論是 數據派 還是感覺派,作為一個好的球探、情蒐、教練等人員,都一定要學著互相搭配應用。有些實力頂尖的人不一定能成為球星,有些實力普通的人卻萬人景仰,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選手的個性夠好,大家願意把他當作偶像。關鍵的比賽,都會希望換上一個最厲害的人,誰最厲害?教練說的算?錯!數據說的算。
棒球比賽其實也算是一場就結束的比賽,數據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選手當下的表現。但這也正是數據的表現,畢竟數據也可以說是一種機率,所以比賽輸了不代表數據派輸了,只是推算中那剩下的機率發生了而已。
所以應該學會互相搭配,尋找千萬人中的一個實力與個性兼具的球星,不光是在球隊戰績能產生貢獻,更能在球隊的盈利上取得貢獻。也快來和大家分享,你是數據派還是感覺派,你認為一個球員更重要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