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棒球比賽 太過氾濫?學生本質還是學習。

學生棒球比賽 太過氾濫?當同時兼具學生與選手身分時,該如何去協調角色間衝突?選手的能力與學生的學習要如何取得平衡?學生棒球比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今天就來討論,學生棒球比賽究竟有何問題吧!

學生棒球比賽 有多少?

學生棒球賽事可以區分爲幾個最主要的賽事,以國際賽事來說,分別有:世界棒壘球總會舉辦的U系列賽事、世界少棒聯盟舉辦的LLB世界棒球錦標賽、以及美國小馬聯盟舉辦的PONY世界棒球錦標賽

而國內比較大型的賽事又有: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主辦的棒球聯賽、以各大基金會或單位舉辦的巨人盃立德盃⋯⋯三級都有的盃賽、或是各個層級獨特的大比賽,如:高中的中信盃黑豹旗、國中的城市盃、國小的徐生明盃等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盃賽外,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知名的盃賽,如:關懷盃金龍盃傳福盃原鄉盃菊島盃曾紀恩盃蘭陽盃等,在全台各地舉辦的盃賽。

以少棒來說,每年平均大概會有40個以上大小盃賽,假設每個盃賽僅一周時間,基本上一年就快結束了。當然也有許多盃賽是重疊的,或是會根據程度派不同實力的選手出賽,和一、二軍的概念有些雷同。

再加上軟式棒球的比賽也不少,許多甲組學校也會讓二軍、甚至三軍的選手透過軟式或其他小盃賽來累計實戰經驗。也有許多盃賽是地方賽事或是邀請賽,並非全國性或是一級的大型比賽,能參賽的隊伍並不多。事實上,一個學生平均大概一個月僅會有1~2場盃賽,寒暑假則會有較多的賽事。

而根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第十八條第一、二項提到,不論國小、國中還是高中,體育班學生之培訓及出賽時數至多以三小時為原則。第四條則是明確規範請公假日數併同其他假別總日數,不得逾每學年上課日數三分之一。

只是這樣的量究竟算多還是不算多呢?

學生棒球比賽
(圖說:球員拾球。圖片來源:追勵官方。)

學生棒球比賽 美日韓?

單純看台灣無法評斷或是比較,所以我們來看看美、日、韓三個棒球強國的基層賽事吧!

美國來說,平日基本上不會有比賽,多以訓練為主,並且團隊訓練大約也1-3小時而已,其他時間大多是自主訓練,而比賽只會集中在六、日兩天。通常六會有一場賽,日會有雙重賽。由於時間拉長,所以大多是以季賽性質舉辦。

加上美國地廣人稀的特性,基本上一個小季賽也大約6-10隊而已,因此除非進入季後賽,不然不太會有公假的問題。

日本來說,最大的比賽基本上就是春夏兩場盃賽,因為是盃賽,還是會利用到平日的時間,不過在單敗淘汰的賽制下,對於大多數學校代表隊來說,並不會占用到太多上課時間。除非一路晉級才有可能占用到許多平日上課的時間,不然可能一個學期就只有一場正式比賽。

日本的訓練也與學制有關,大多是課後才會開始訓練,不過他們的授課時間也相對台灣來說短,所以單看訓練時間,或許感受不太到差異。

而韓國部分,近年來政策有做很大的轉變,也逐漸將比賽與訓練占用的時間移動到課餘時間。例如:韓國的比賽集中在假日,也都是季賽性質,並非單敗淘汰。所以也是六、日都可能有比賽,訓練上也漸漸不允許占用到授課時間。

不過,這些國家的冬天其實都不太適合戶外運動,特別是棒球運動,需要場地面積大、高、且有一定的安全性考量,日本來說有許多學校會建置專屬的室內訓練場,但終究還是因為地廣的特性。

臺灣相對這些國家,除了梅雨季節外,基本上不會有太多天氣影響球季的問題。自然地,能夠舉辦比賽的時間就拉長了許多。

學生棒球比賽 臺灣的比賽太多嗎?

臺灣比賽是否太多這個問題,其實也與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傳統上,臺灣更在乎的是成績而非運動員的發展。當然,能在學習歷程寫上某某比賽的冠軍,對於選手的「升學」來說或許有加分,但對於「能力」上的發展有沒有幫助,會打一個問號。

實戰就是最好的訓練,只有實際比賽過,才更能理解比賽的強度、與對手的差距、應該改進的缺失等等。所以比賽本身絕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過多的比賽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呢?

第一個最直接也最貼近主題的,就是犧牲掉選手的時間,不論是學習時間,或是個人探索的時間。而第二個會是過度累積疲勞,不論大小比賽,相對訓練而言都是更高壓的環境,而長期待在高壓的環境下,除了身體本身因為比賽作息調整的疲勞外,也會對心理產生不小的影響。

所以犧牲掉上學上課的時間來去練球、比賽真的是好事嗎?光是因為訓練,就少了普通班學生2-3小時的上課時間,如果是公假比賽,可能一整天的課程都上不到,而這甚至是常態。

過多的比賽會不會是體育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程度落差最本質上的原因呢?

小結

我們認為,臺灣也該慢慢將比賽走向假日化,或許晉級後的賽事可以安排在平日,但一般的小組賽事或許可以在假日舉辦。甚至將盃賽變成季賽,6支球隊也僅需要2個周末就能都對戰過一輪。不過,這些制度上的改變,還是比不上從傳統思維上的改變。

如果能真實的讓國小、國中階段是以興趣導向培養,或許對於選手的身、心靈發展都會更健全一些,經驗的積累不必急著從國小階段就開始。不過要讓學校放棄對「冠軍」或是「勝利」的執著,勢必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包含金費補助是否要由成績決定、招生是否有限制等等眾多議題可以再做討論。

甚至這個議題又能延伸到體育班的存廢,究竟體育班對於臺灣基層棒球發展的必要性是否仍然如同數十年前一樣?不同時空背景下,體育班的存在依舊被探討著,究竟學生選手的本質是什麼呢?歡迎留言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

更多資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